生活常用關節護具介紹與應用

img
一聽到護具,令人立刻聯想到的是在從事戶外運動時為了避免衝撞和外傷所穿戴的防護性頭盔或護膝,或是在急性運動傷害之後為了減輕疼痛和限制活動所穿戴的支持性護腕或護踝等關節護具。護具的功用並不局限於運動傷害的預防和處理,在日常生活、休閒活動以及工作場所中,護具也扮演著個人照顧與保護的角色和功能。由於護具範圍很廣,本篇僅就「關節護具」探討。

關節護具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身體,預防傷害或再次傷害,所具有的效果包括:支持關節、肌肉及周圍組織、減輕關節和身體組織的壓力、限制關節或肢體活動、壓迫組織以減緩腫脹或疼痛感、隔離外界環境以保護身體組織、緩衝關節和肢體的作用力、維持或促進組織血液循環以促進組織恢復及減輕疼痛等。不同的關節護具根據本身材質、形狀、結構設計以及包覆的身體組織範圍大小的不同而發揮不同的功能,因此在選擇時必須針對使用者的身體狀況和需要,配合護具本身的功能加以考量才能對使用者產生實質上的幫助;否則非但無法達到保護的功效,反而可能造成二度傷害。除了以護具本身的功能為主要的考慮因素外,穩定性(如支撐度,不易鬆脫、移位和變形)、耐用性(材質厚度、剪裁織法、伸縮性及回復性)、實用性(如重量、本身是否好穿脫、可調整鬆緊、或可否重複清洗而不變質變形)、機能性(是否限制其他關節和肢體的正常動作和功能、或妨礙衣褲襪的穿脫)、舒適性(如貼身、保暖、吸汗透氣、是否造成皮膚過敏或不適)、附加結構(如磁石、矽膠墊)、便利性(易於購得與否)、價格、美觀與否都是選擇關節護具的考量因素,而且決定需要者的購買意願。

關節護具的主要材質可以略分為兩大類:發泡橡膠和針織類。發泡類材質包括Rubber橡膠、PU橡膠、PVC塑料、Neoprene尼奧普林合成橡膠、AIRPRENETM 透氣纖維等。多數自粘式護具主要為發泡橡膠材質,作用包括:減輕外部對於關節和身體組織的壓力、緩衝作用力;因此是偏向於運動型的護具。雖然發泡橡膠的材質本身能夠儲存熱能幫助循環,但是由於它的透氣性差,較易使皮膚產生發炎或過敏,故可挑選橡膠上有小孔的設計以增加透氣性。例如AIRPRENETM 是穿孔的Neoprene改良專利產品。為了加強支撐保護的功能,很多市面上的發泡類護具,在設計上加上彈簧片(條)以維持穩定性,但這些使用於關節的「類護具」,在國際標準組織的輔具分類ISO9999:2007(E),應歸類為【矯具與義具類】中的關節矯具。織物布料類材質包括棉質、尼龍紗、羊毛混紡、Polyester聚脂纖維、Spandex彈性纖維、Lycra萊卡彈性纖維、CoolMaxTM 透氣纖維、multiceramic遠紅外線纖維等。針織類護具屬於平價型的護具,也是居家生活中最常見的款式,且大部分混用不同纖維材質。有的針織類護具添加發泡類材質,故可減輕外在的衝擊力。針織類護具的優點是貼身舒適、彈性佳、而且吸濕排汗透氣。針織布料常混紡羊毛、萊卡或其他機能型纖維,可依個人需求選購。如羊毛材質適用於冷氣房中以保暖關節,適合上班族及老年人;萊卡由於彈性佳且透氣舒適,適合皮膚脆弱的使用者;添加遠紅外線纖維的護具,由於加強蓄熱和保暖的功能,適合血液循環較差的人使用。




▲圖1. 腕隧道症狀群護腕


關節護具的穿戴方式可分為自黏式和套筒式兩種。自黏式護具顧名思義具有自黏貼布、黏扣帶或魔鬼粘可調整鬆緊故穿脫方便,不需要彎腰就可很容易將下肢護具穿戴在身上,適合孕婦、肥胖者、下背痛患者、功能障礙者及行動不便的中老年人;其主要材質為發泡橡膠,優點是可讓關節肌肉得到支撐及幫助傷害後的關節固定,避免造成二度受傷,缺點是透氣性較差及容易讓患部受壓不均。居家型護具大部份為套筒式,其針織設計一體成型因此固定性及彈性較佳,可避免肢體大動作而造成的不
 
適;其優點為施壓均勻、合身透氣且不易變形,但缺點為穿戴較不易。護腕護腕的主要功用為支撐腕關節及減輕壓力、維持腕關節正常角度及限制過度活動、壓迫組織以減緩腫脹或疼痛感、改善血液循環以促進組織恢復及減輕酸痛。適用對象為腕隧道症狀群、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俗稱媽媽手)、腕關節扭傷、肌肉拉傷、退化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因過度使用造成的酸痛無力等。選擇護腕,必須根據疼痛部位的不同及症狀,而選擇適合的型式。部分關節疼痛問題,則需選用關節矯具,才能有效減緩問題,如活動拇指時會感到疼痛的媽媽手,最好選用拇指連手腕有支條的腕矯具;而因常打電腦或移動滑鼠造成的腕隧道症狀群,則適合手掌連手腕有支條的腕矯具(圖1);建議這樣的關節疼痛
問題,最好能取得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諮詢意見,再選用相關矯具。


 


▲圖2.套筒式護肘。


▲圖3.自黏式護肘。



護肘
護肘的主要功用為支持與保護肌肉及關節周圍組織、減輕關節周圍組織壓力、壓迫組織以減緩疼痛感、腫脹或肌肉抽搐,緩衝關節及肌肉作用力,改善血液循環以促進組織恢復及減輕肌肉酸痛或僵硬感。適用對象為肘關節周圍及附近肌肉或韌帶拉傷、慢性肌腱發炎如網球肘或高爾夫球肘、鷹嘴滑囊炎(礦工肘)、關節炎造成的肌肉無力及疼痛感等。常見的居家型護肘為套筒式,因其包覆整個肘關節及其周圍組織,故能做全面性的保護(圖2);大多數的自黏式護肘附加氣墊或矽膠墊以加強對肘部肌肉的局部加壓效果,適合網球肘或高爾夫球肘的使用者(圖3)。



護膝

▲圖6.套筒式護膝。

▲圖7.挖洞式護膝。
護膝的主要功用為支撐、保護膝關節周圍組織及肌肉、減輕關節組織的壓力、壓迫組織以減緩腫脹或疼痛感、緩衝關節內作用力、增加膝關節穩定性、維持髕骨的正常位置、維持或促進組織血液循環以幫助組織恢復及減輕關節疼痛或僵硬感。適用對象包括:膝關節扭傷、肌肉或韌帶拉傷、肌腱發炎、跳躍膝、退化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半月板磨損或撕裂、髕骨軟骨退化磨損(髕骨軟骨軟化症)、孕婦、骨質疏鬆、以及膝關節無力、穩定性差、輕微變形等。一般的護膝為貼身的套筒式(圖6)以提供全面且均勻的支撐及束縛壓力,護膝本身的穩定性佳(支撐度高、不易鬆脫和變形);但唯一的缺點為對於彎腰有困難或上肢較無力的人來說穿戴較不易。因膝蓋常要彎曲活動,故在膝蓋前方突出的髕骨處,有挖洞設計的護膝款式較佳;因為它能避免膝蓋彎曲時對髕骨造成的不正當壓力,以保護髕骨及底下的軟骨。且洞口邊若有一圈矽膠或護墊,則能提供髕骨更佳的固定性(圖7)。


護踝
     
▲圖8.套筒式護踝。
 
▲圖9.自黏式護踝。
護踝的主要功用為支撐、保護踝關節周圍組織、減輕壓力、壓迫組織以減緩腫脹或疼痛感、緩衝關節內作用力、限制關節活動、維持踝關節的位置和正常角度、增加踝關節穩定性、促進血液循環以幫助組織恢復及減輕關節疼痛或僵硬感。適用對象包括踝關節扭傷、肌肉或韌帶拉傷、肌腱發炎、跟腱滑囊炎或腱炎、關節無力或不穩、退化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雖然套筒式護踝的好處是受壓均勻及較好的減緩腫脹效果(圖8),自黏式護踝較能在活動或行走時維持踝關節的正常角度和穩定性。因為關節的活動受到限制,故能預防二度傷害(圖9)


關節護具的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
  1. 急性受傷患者,應先就醫及妥善處理,再依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建議使用護具。
  2. 注意材質標示,並依產品功能、規格尺寸表與穿戴、使用方式選擇適合需要的護具。
  3. 選擇適當的尺寸大小,太鬆或太緊都不可。
  4. 套筒式關節護具,如護肘和護膝,應翻過反面先穿上,然後拉至關節下方處後反折上來,再調整上下位置和左右方向。
  5. 購買護具時,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先試戴,盡量試戴30分鐘,才能知道是否合適。
  6. 戴上護具後,應注意是否合身舒適,感覺護具的伸縮回復性,以及穩定性如支撐度。穿脫之間應注意材質本身是否容易鬆脫和變形。
  7. 穿戴護具時,鬆緊度以皮膚上不起紅點或勒痕為原則(不阻礙血液循環)。如果太緊,壓迫部位會有微癢現象,應稍放鬆或暫停使用,以免傷及皮膚。
  8. 如果使用護具部位出現過敏或起疹子,或皮膚不適應,或是有瘀血、腫脹、脫皮等現象,必須立即停止使用,且諮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
  9. 護具應在活動時才穿:如護腕在打字時才穿,護膝於外出行走時穿戴;避免因長期穿戴而使得肌肉依賴護具,造成肌肉無力。護具切勿穿整天,甚至於晚上穿著睡覺。
  10. 即使活動時才穿戴護具,每2個鐘頭也應解開護具休息10分鐘。
  11. 若購買護具後才發現不合適或尺寸大小不合,應諮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或經銷專業服務人員。如果可以的話,應尋求更換適用的產品型號及尺寸,勿自行修改或剪裁護具的長度、形狀和結構,否則會破壞護具的支撐、壓迫和限制的功能。
  12. 護具內的彈性纖維不耐浸泡,易使纖維老化、變形,故切勿浸泡於水裡超過15分鐘。
  13. 清洗時應反面洗滌,勿用柔軟精或漂白水,應使用室溫(25-30∘C,勿用熱水)清水簡單用手搓揉即可。也可用中性清潔劑輕揉刷洗並用清水沖淨,但切勿放入洗衣機洗或脫水。
  14. 護具洗淨後應以乾毛巾吸取水分後平放在陰涼處陰乾。洗淨後不要擰扭脫水或用烘乾機烘乾,也不要吊掛晾乾,因容易使纖維變形。必須避免烈日曝曬,以確保品質和彈性。
雖然關節護具可以幫助支撐關節及肌肉、減輕壓力、減緩腫脹及疼痛、促進組織恢復,所以能夠改善日常活動功能及減輕體能負擔,護具不能替代應有的治療,如開刀、藥物或物理治療。更重要的是要適當的運動以增加肌肉力量及關節活動度、促進組織恢復與血液循環、減輕僵硬及腫脹、改善本體感覺,加上正確的身體姿勢、避免不正確或過度的使用關節或肢體,以及正確的保健常識、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才能預防二度傷害。

國立陽明大學輔助科技研究中心
張力山研究員
https://www.taic.mohw.gov.tw/public/dept_down/ufile/2c684d53de4823e2d7151c1934f7f588.pdf